地形地貌

  铜陵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。境内南部低山、丘陵纵横交结,呈北东向展布,大都由志留系、泥盆系、石炭系、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、页岩和砂岩组成。海拔300—500米为主,多褶皱型山、丘,少数为断层山,一般坡度都在25—30°左右,山体比较完整,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。中部丘陵、岗地起伏,也呈北东向展布,丘陵的组成物质与南部丘陵相似,岗地由白垩系、第三系和第四系下、中统组成。地面切割比较破碎,发育了一系列冲、坳谷地。其中以董店—朱村河谷平原为最宽广,海拔已降至100—350米左右,仅铜官山、棋盘石等兀立丘陵、岗地之上的低山,海拔可超过450米。地面平均坡度比南部小,一般仅15—20°左右,仅断层作用所形成的丘陵方显得陡峻。北部平原,地势低下坦荡,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。地面海拔小于15米,大部为8—10米,地面坡降多小于1/5000,水网密度高,河沟纵横,湖沼广布。

地名由来

  南唐保大九年(951年),改义安县为铜陵县,县治由顺安移于古铜官镇,即今义安区五松镇。至此,历史上“铜陵”地名第一次出现。“铜陵”二字的来历,未见有正式文字记载,其说法有三种:一是“产铜之山陵”说,因此地产铜,又是丘陵地区,故名;二是“产铜原属南陵”说,故取名“铜陵”;三是“铜地原属‘陵阳’说”,铜陵地区汉时归丹阳郡春谷县、陵阳县,取“陵阳”之陵,合为“铜陵”。